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太原日報報業(yè)集團) >> 特別關注

太重集團“世界之最”背后的故事

2019年09月16日 10:06

  山西省太原市美麗的汾河西岸,矗立著一座特大型企業(yè),她就是享有盛名的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在太重集團公司展覽館大廳的主墻上,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上面“中國裝備,裝備世界”八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李克強總理視察太重時對太重提出的希望。太重的厚重不僅僅在于她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足跡,走過了近70年歲月,更在于她累計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2000余種、三萬余臺(套)裝備,被譽為“共和國驕子”“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那讓人眩目的460多項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鑄就了太重的輝煌。

  如果說太重是一本書,那么自主創(chuàng)新就是其中一段最精彩的故事。在這里,讓我們跨越時空隧道,去探尋幾代太重人走過的道路。

  我們的故事就從挖掘機說起吧——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說起挖掘機,誰也不會陌生。但若問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機有多大?恐怕很少有人聽說過。

  時光回溯到2012年6月5日這一天,75立方米挖掘機下線儀式現(xiàn)場,人頭攢動。

  在太重集團公司礦山設備分公司生產基地,由太重自行研發(fā)和制造的、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巨無霸”——斗容量75立方米特大型礦用挖掘機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臺挖掘機從履帶到頂部高達23.5米,相當于8層樓那么高;它自重2000噸,如果將它全部拆卸,需要40節(jié)火車皮才能一次運走;有人測算過,光是它那巨大的鏟斗里,容納300人是不成問題的。

世界“巨無霸”75立方米挖掘機

  身為一名太重的資深記者,我對挖掘機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那是1960年的冬天,10歲的我住在首都北京。那天來到西便門一帶,突然見到人潮涌動。原來,在一條舊河道里,一臺挖掘機正在工作著,而沿河西岸圍觀的百姓竟達上萬之多。是啊,在當時,挖掘機對中國人來說是多么地陌生和稀罕??稍浀?,1960年版的5元鈔票的背面,上面圖案就是礦山挖掘機,可惜是從蘇聯(lián)進口的,我們國家當時還造不出來。

  能力總是與信念并駕齊驅的。就在這個故事發(fā)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太重,這座新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成功地制造出我國第一臺4立方米挖掘機,從此結束了中國人不能生產挖掘機的歷史。20年后,又自行研制出技術性能優(yōu)良的10立方米挖掘機,并榮獲國家優(yōu)質產品金獎!這些新中國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面對國外反對勢力的層層經濟封鎖,硬是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八個字,走出了一條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路。老一輩太重人的毅力和精神,成為一筆可貴的財富,永遠值得后人繼承和懷念。

  誠可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80年代,新中國裝備工業(yè)的發(fā)展進程又掀開了新的一頁。盡管我們已經能夠生產中小型挖掘機,但長期以來礦山使用的20立方米以上超大型挖掘機還一直依賴進口,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這個領域一直都是空白。有多少有識之士在臥薪嘗膽,在這個領域里謀求突破:又有多少工程技術人員滿懷一腔熱血,日日牽掛著民族工業(yè)的振興!

  1983年,太重集團公司最早與一家國外公司合作生產20立方米以上大型挖掘機。然而,善良的太重人做夢也不會想到,由于外方手中掌握著核心技術,導致我方在合作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從最初的合作伙伴逐漸演變成了打工仔。在長達20年的合作期內,我們干了80%以上的活兒,卻只拿到20%的錢,而外方憑著手中的核心技術,卻輕而易舉掠走了80%以上的利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干部每日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雙眼都熬得通紅,工人們的汗水流成了河,卻僅僅只夠維持起碼的生存!到了2004年,這種“合作”最終走到了盡頭。

  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業(yè)

  太重挖掘機分公司原任經理廉廣社的心底里,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

  首都北京一家豪華飯店里,中外雙方的談判陷入了僵局。外方代表態(tài)度傲慢、口氣蠻橫,價格一壓再壓,還揚言:“就這,你們愛干不干!”廉經理再也無法忍受了,積壓在胸腔的怒火驟然升騰起來。就在這時,他衣袋里的手機鈴聲急促地響起,他決不會料到,這個僅有一分鐘的簡短電話,不僅使局面從此發(fā)生了改變,而且讓全體中國人為之振奮和驕傲!電話來自太重技術中心,告訴他一個驚人的喜訊:“太重技術中心已攻克了大型挖掘機的全部核心技術?!绷浝碓僖矡o法克制住激動,這位40歲出頭的硬漢子,禁不住熱淚流淌。待稍許平靜些后,他昂首挺胸,邁著堅定的步伐返回談判廳,鄭重宣布中止談判。話音剛落,剛才還盛氣凌人的外方代表一下子軟了下來,只見他帶著哭腔,用近乎哀求的語氣懇求道:“求求你們,一切條件都好商量,如果合同簽不成,我回去怎么向老板交代??!”望著他那一臉可憐樣子,卻沒有一個人同情他……

  2005年末,第一臺國產20立方米大型挖掘機在太重誕生,我國千萬噸級以上露天礦從此結束了國外產品壟斷的歷史。我們在核心技術上不僅優(yōu)于國外同類產品,而且價格僅為其一半。

  在太重歷史上,10立方米挖掘機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設計到正式投產,其間經歷了整整10年;

  20立方米挖掘機,從設計到制造成功僅僅用了12個月;

  27立方米挖掘機設計制造才花了10個月;

  35立方米挖掘機全部設計工作僅用了9個月;

  55立方米挖掘機設計工作才用了6個月時間。

  75立方米首臺世界“巨無霸”也僅僅只用了一年多時間。

  說到這兒,人們一定會問:從10立方米挖掘機問世到20立方米挖掘機誕生,期間經歷了長達24年的漫長歲月,而自20立方米挖掘機以后的每一種新機型的誕生,卻只有幾個月或一年時間,這究竟是什么原因?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了核心技術。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而且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

  這就是跨越中的太重速度,這就是創(chuàng)新中的中國速度!在世界技術創(chuàng)新史上堪稱絕無僅有。

  從技術引進到吸收消化,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從跟隨潮流到引領潮流,短短半個世紀,以巨人般的步伐邁出了精彩的“三大步”。今天的太重挖掘機再已不是昔日“弱不禁風”,它不僅在國內是“一枝獨秀”,而且是全球僅有的三家大型挖掘機制造公司之一,論規(guī)模、論技術,都完全有能力與國外強手一決雌雄!使全球挖掘機制造領域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圓前人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

  太重的人們至今還記得:2011年9月7日下午4時,在俄羅斯科麥洛沃州別洛沃市巴恰茨基,太重首臺出口俄羅斯的35立方米挖掘機剪彩儀正在這里隆重舉行。當天晚上,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晚宴,宴會上,俄方首席代表將一枚金光閃閃的“俄羅斯煤炭事業(yè)最高榮譽勛章”掛在時任太重礦山設備分公司經理王俊林的胸前。

  提起挖掘機,似乎俄羅斯與中國有著更多的“緣份”。50多年前,是蘇聯(lián)“老大哥”最早向中國出口挖掘機,本文前面講述的59年前北京那一幕,就是當時蘇聯(lián)生產的3立方米挖掘機,曾經給了國人多少驚嘆!滄海桑田,誰也不會料到在半個世紀后,昔日的“老大哥”竟成了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首屈一指的大客戶。

  歲月如梭,轉眼間已到了2018年。金秋九月,晴空萬里。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一趟專列滿載著太重生產的一臺20立方米挖掘機徐徐啟動,駛向天津港,最后將抵達俄羅斯的馬加丹。

  追根溯源,俄羅斯青睞太重挖掘機產品已有9年歷史。至今還記得2010年10月,太重第一臺35立方米挖掘機發(fā)往俄羅斯庫茲巴斯露天煤業(yè)公司,標志著太重特大型挖掘機不僅首次出口俄羅斯,也是首次進入歐洲市場。該機在俄羅斯現(xiàn)場經過近半年的安裝和調試后,于2011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這里距北極圈僅600公里,屬極寒地帶,最低溫度達到零下57攝氏度。設備經過俄方多次惡劣條件下運行的考驗,證明太重的產品從質量到各項性能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為此,俄方于當年9月7日在科麥洛沃州別洛沃市巴恰茨基,專門為該機舉行了隆重的剪彩儀式,并明確表示要再次購買4臺大型挖掘機,而且全部采購中國太重的產品。

  市場一經打開,中俄雙方貿易往來不斷,俄方每年都要購買太重的挖掘機,同時對太重產品及售后服務的好評與日俱增。統(tǒng)計資料顯示:太重挖掘機在原有的庫茲巴斯露天煤業(yè)的5臺35立方米的基礎上,2016年極地黃金奧礦又購買5臺;2017年極地黃金奧礦和庫茲巴斯露天煤業(yè)各購買一臺;2018年極地黃金馬加丹礦、極地黃金博代博礦、庫茲巴斯露天煤業(yè)等購買太重挖掘機6臺。

  至此,從2010年9月簽訂第一臺35立方米挖掘機至今的8年中,太重總共與俄方簽訂了20臺挖掘機的出口合同,其中35立方米挖掘機13臺、20立方米挖掘機7臺,產品分布在俄羅斯的克麥羅沃、克拉斯諾、遠東、西伯利亞四大片區(qū),形成了歲歲蔓延、遍地開花之勢。

  不止是俄羅斯,還有巴基斯坦、秘魯、哈薩克斯坦、印度、緬甸、蒙古、智利、南非、伊朗、利比里亞、厄瓜多爾等國家也爭先恐后地購買了中國“太重牌”挖掘機。

  是啊,大地,是太重人抒發(fā)豪情的五線譜,挖掘機的轟鳴,何嘗不是太重人緊跟時代步伐的音符?

  展前人沒有描繪的遠景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

  紙墨已經展開,彩筆就在手中。今天,太重建設五大基地、進軍六大領域,拉開了企業(yè)新一輪轉型跨越的序幕。不是嗎?大型冶金起重機、軋機油膜軸承、無縫鋼管軋機、轉爐傾動裝置等大型冶金設備始終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太重牌油膜軸承、起重機、齒輪傳動等成為中國名牌;突破重型機械行業(yè)單件小批的模式,成為國內唯一同時生產火車輪和軸的生產基地;大中型擠壓機、大中型自由鍛造液壓機等鍛壓設備達到世界水平;形成新能源產業(yè)鏈,以風電整機以及增速器系列、核燃料裝卸轉運設備、核電鍛件等為突破口,全面進入了風電、核電、水電等清潔發(fā)電領域;液壓、傳動、鑄鍛件等基礎配套件產業(yè)群實現(xiàn)了向高端的延伸;重大戰(zhàn)略性產品持續(xù)推進,海洋工程領域研發(fā)加快……

  看,1.5-5MW風力發(fā)電機、Φ180mm三輥連軋管機組、萬噸鋁合金擠壓機、3000kw電牽引采煤機、“神舟”號功勛發(fā)射塔架、奧運會開幕及閉幕式舞臺設備、高智能大型起重機……

  所有這些,既是太重標志性產品,也是我國“大國重器”的代表之作。

  太重集團董事長王創(chuàng)民深有感慨:“太重69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技術創(chuàng)新的歷史。正是依靠著科技進步,我們才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局面;也正是憑著自主創(chuàng)新,太重人才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改革開放40年,把中國的創(chuàng)新迅速推向了高端。這40年,也把中國裝備制造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太重的創(chuàng)新,推到了全球的高端。筆者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親眼見證了我國挖掘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程。

  我看到,太重自建廠至今,依舊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看到,一代代的太重人,依舊是不忘過往,不負此生! 啊!挖掘機,我心中的驕傲,也是共和國永遠的驕傲!

(責編: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