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太原日報報業(yè)集團) >> 新聞縱橫

在呂梁山區(qū)造林增綠,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鄭二小和他的合作社(生態(tài)扶貧見成效①)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喬棟 2020年12月24日 09:08

  嵐縣普明鎮(zhèn)一家造林專業(yè)合作社的社員們在管護鋤草(攝于今年6月)。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綠滿呂梁山。孫濤 攝(人民視覺)

  嵐縣會里村造林專業(yè)合作社的社員們(攝于2017年5月)。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開欄的話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呂梁山區(qū)、羅霄山區(qū)、武陵山區(qū)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有的地方通過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帶動村民植綠增收;有的地方將村民整體搬出自然災害頻發(fā)的深山,并借助發(fā)展生態(tài)產業(yè)實現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利用自然稟賦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實現了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一處處變化,正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不斷奮進、脫貧攻堅的縮影。

  經過8年持續(xù)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即日起,本版推出“生態(tài)扶貧見成效”系列報道,關注這些地區(qū)實施生態(tài)扶貧的生動實踐。

  一場雪后,白天穿國道入山西呂梁市嵐縣,背陰處的冰亮晃晃反射著燈光。道路兩邊的山上,白雪、黃土和寒松顏色交織。以前,春天黃沙撲面是常態(tài),冬季則往往白茫?;蚧亩d禿一片。如今,不論近觀還是從高空俯瞰,綠色都已成為呂梁山區(qū)不可缺少的色調。

  嵐縣東口子村黨支部書記鄭二小說,曾經,山西的10個深度貧困縣,有8個在呂梁山區(qū);如今,東口子這個呂梁的普通小山村,通過“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發(fā)了財、致了富,實現了增收與增綠的雙贏。

  當選村支書后,鄭二小成立造林專業(yè)合作社,決心要做出個“一二三”來

  鄭二小今年46歲,一張國字臉曬得黝黑,面對不熟悉的人說話時,臉會憋得通紅。在2016年成立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以前,他搞過很多產業(yè),但都沒有賺上錢:養(yǎng)大車,欠了一身債;開飯店,也是不溫不火。用他媳婦的話說,可能是“生怕別人吃虧”。

  2015年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時,鄭二小暗下決心,要做出個“一二三”來。當時,東口子村1112人,有676人屬于貧困人口。當上村支書的第二天,鄭二小坐在村東頭的山上,對著這個村子怔怔地看了一上午。

  村子沒變,山也還是那座山。呂梁山多為黃土丘陵山,溝壑縱橫、峁梁交錯。黃土以粉砂顆粒為主,孔隙大、土質疏松,極易溶解和沖蝕。從地貌看,如果山西境內的太行山像一位肌肉遒勁的壯漢,呂梁山則如一位皮膚皺弛、長滿歲月斑痕的老者。此外,水土流失也使得呂梁山土壤肥力普遍較低,“碎地”多、坡耕地多,農業(yè)機械難有用武之地。離縣城遠的山里,農產品售價比靠近縣城的地方價格低,但是農業(yè)生產成本卻比后者高。

  思忖一上午的鄭二小,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先把村里400多畝油松苗賣掉。

  東口子村當時的情況,是整個嵐縣的縮影。2016年時,嵐縣號稱華北最大的油松育苗基地,由于供過于求,油松苗價格極低。一方面是賣不出的油松苗,一方面是沒活干的貧困戶,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當時吸納了19戶貧困戶。但把油松苗種到地里是個難題——當時種樹綠化需要林業(yè)規(guī)劃、專業(yè)綠化公司通過招標承接,村民們一沒資質、二沒技術,怎么干?

  為此,嵐縣縣委書記高奇英多次調度開會,縣長喬云跑了多次省林業(yè)廳,最后承接單位由綠化公司改為由80%以上貧困戶組成的合作社。由此,在嵐縣,脫貧攻堅和造林綠化同步展開?!耙撠?,也要生態(tài);既要賣苗,也要增收。這是主動變革,也是形勢倒逼。”高奇英回憶。

  合作社已承接7000畝綠化任務,人均增收5000多元

  政策的支持,讓造林合作社迅速發(fā)展:一年內,嵐縣有102家造林專業(yè)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如今,作為最早一批成立的合作社,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已承接了近7000畝的綠化任務。

  “手頭有活干、家門口能增收,辛苦點兒也值得?!遍Z鳳明年齡比鄭二小大,卻打心底佩服這個村支書。閆鳳明是典型的貧困戶,家里有兩個孩子上學,還有帶病的雙親要贍養(yǎng),一個人撐起了一個家。當初,鄭二小讓他加入合作社,他兩手一揮:“我顧不上,還得給爹媽做飯呢!”當閆鳳明看到入社有奔頭再找過來時,鄭二小二話沒說答應了:“給你留著位子呢!”

  今年夏天,記者曾跟著他們上山造林。他們承攬了500畝荒坡綠化任務,但這里坡陡、山硬,三輪車在“突突”聲中,走了好久才到半山腰。剩下的陡峭山路,三輪車也“不敢”上:前面坐上3個人,后面的廂里也不敢放多少油松苗——放多了,就怕往后翻。由于多數林地山高坡陡,澆水成了難題:拉管道上來不現實,三輪也拉不上來,只能人扛。

  “辛苦歸辛苦,但多勞多得,放以前,工作還找不到呢?!遍Z鳳明說,“起初男勞力一天100元,后來漲到了150元。這幾年,每年也跟著能掙個兩萬多。”一旁的鄭二小接過話說,“閆鳳明能吃苦、又會干,別人一天打150個坑,他能打200個?!?/p>

  在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社員近幾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如今,在山西省林業(yè)部門和呂梁市指導下,嵐縣給生態(tài)扶貧賦予了更多內涵:除了造林務工收入,還有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退耕還林獎補等內容。嵐縣的合作社造林探索,很快被呂梁全市推廣。2017年,全國林業(yè)觀摩會在呂梁召開;2018年,呂梁生態(tài)扶貧做法在全國推廣。

  周邊山上越來越綠,鄭二小的目光也看得更遠了

  今年,嵐縣開始推行“林長制”,護林的責任壓得更實了。但護林帶來的增收畢竟有限,對此,山西省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張云龍說,“要在繼續(xù)保持植綠增綠耐力、提升造林護林能力的基礎上,挖掘林草富民潛力?!?/p>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好?!惫⒅钡泥嵍?,說話語速很慢,做事卻很扎實。2016年,東口子整村脫貧。周邊山上越來越綠,鄭二小的目光也看得更遠了。鄭二小帶人去內蒙古考察了“大果沙棘”,回來后決定將沙棘苗作為合作社的產業(yè)發(fā)展方向。

  縣長喬云很支持,并打算以此為契機在嵐縣大力發(fā)展沙棘產業(yè):“嵐縣僅野生沙棘林就有20萬畝左右,如果能把沙棘產業(yè)和生態(tài)扶貧相結合,從沙棘苗選育到栽植管護、再到后續(xù)深加工,讓沙棘產業(yè)在嵐縣落地生根,就能帶動村民持續(xù)增收?!爆F在,在嵐縣,造林合作社植綠時會主動將沙棘等經濟林和生態(tài)林混種。去年,森生財造林專業(yè)合作社就在周邊新增1.3萬畝沙棘基地,建起沙棘苗基地、沙棘冷庫,同時引入一家沙棘制品公司,直接帶動460人持續(xù)增收。

  如今,當地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嵐縣有個鄭二小,合作造林搞得好。一二三產要融合,沙棘產業(yè)為主導。規(guī)范提升闖新路,綠水青山寶中寶。”

  “這幾年,呂梁市成立1301個扶貧造林專業(yè)合作社,50萬貧困人口通過生態(tài)扶貧得以增收。通過生態(tài)扶貧造林427萬畝,退耕還林209萬畝,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遞增,2019年達到27.6%。與此同時,呂梁境內年輸入黃河泥沙量減少700多萬噸,降水量年均增加81.8毫米,實現了脫貧增收、造林增綠的雙贏?!鄙轿魇≌f(xié)副主席、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說。

  小檔案

  呂梁山區(qū)

  廣義的呂梁山是縱貫山西省西部的山脈,在山西省境內延伸400余公里,多見黃土丘陵區(qū)。呂梁市地處呂梁山脈中段,是革命老區(qū),山區(qū)、半山區(qū)面積占92%,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tài)脆弱區(qū)。

  據統(tǒng)計,過去呂梁山區(qū)年輸入黃河泥沙占山西省入黃泥沙量的八成以上。

  因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等因素,呂梁山區(qū)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

  近年來,呂梁市不斷探索生態(tài)扶貧模式,連續(xù)4年實施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經濟林提質增效“三個100萬畝”,完成造林427萬畝、退耕還林209萬畝。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6日第14版)

(責編: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