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博物院從府衙建筑格局中新生而出,盡展五百年晉商傳奇。全媒體記者宿曉健攝
晉商博物院,自身就是文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拂去時間的塵埃,它面目如新,典雅沉靜,既不躍躍欲試,也不遺世獨立。 2020年12月28日,太原市府東街101號,建立在山西省政府原址上的晉商博物院,向公眾開放。一時間,賓客盈門。紅色的大門后,綠瓦灰磚,立柱回廊,近千年的老樹向天空伸展,枝枝干干卓犖不羈,一副見過世面的樣子。這里,可是有故事的。
壹歷經幾度風雨
據(jù)《陽曲縣志》載,此地原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初年為州治、府治。明清時期,為山西巡撫都察院和山西巡撫部院,辛亥革命后曾是山西軍政府、山西督軍署、太原綏靖公署和山西省政府所在地??谷諔?zhàn)爭期間,淪為日偽山西省政權機構所在地??箲?zhàn)勝利后,回歸為太原綏靖公署和山西省政府辦公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這里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這里屢經修繕、改建和擴建,一直是山西政治中心。2017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搬遷新址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啟動督軍府舊址綜合整治配套工程。2019年10月,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內現(xiàn)存歷史建筑,時間跨度為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以中軸線核心建筑為主體,分東西兩路并列,總體格局完好。中路建筑由大門,9、10號樓(工字樓),儀門,11、12號樓,淵誼堂,2、3號樓,內署院,5號樓,御書樓,梅山等,組成核心軸線。
來到晉商博物院,首先看到的紅色大門,原為清代山西巡撫衙門大門,民國時期將單層懸山頂改建為重檐歇山頂二層門樓,鋪紅綠琉璃瓦。一層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后設廊,明、次間設板門一列。二層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四周圍廊,檐下四周斗栱、額枋、梁栿均施彩畫,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大門內兩側是9、10號樓,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對稱布局,為重檐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廊樓。中間五間三層,兩翼為二層,每層房檐周飾垂蓮柱花罩。兩樓原為山西巡撫衙門大堂兩側廊房,民國時改建為辦公樓房,中西合璧,具有觀賞價值。
貳融合古今中西
儀門,又稱“二門”,為清代山西巡撫衙門第二重門,取“有儀可象”之意,即禮儀之門,是典禮、慶賀、祭拜的重要場所。原為三開間硬山頂建筑,民國時期改建為異形歇山頂,并增筑西式石拱券。后因交通不便,儀門拆除,2017年至2019年經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儀門地面及基址,在原地面依據(jù)舊影像復原了儀門。儀門南邊,立有兩尊咸豐五年的石獅。
跨過儀門,又是一組對稱建筑,11、12號樓。原為山西巡撫衙門書吏房,民國時期改建為二層辦公樓房,均為卷棚頂磚木結構。設有拱形門窗,上、下層出檐設廊,精巧實用。
淵誼堂,民國時稱一樓,原為山西巡撫衙門大堂,1932年拆除重建為二層磚木混合建筑。主體建筑中西合璧,外觀為兩層,前出抱廈,二層懸掛“澤潤蒸黎”匾。正立面為石質,由半圓形壁柱、圓拱門構成。中門上方有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石匾。新中國成立后稱為1號樓,1985年改造為貴賓接待廳,次年竣工后,由薄一波親筆題寫“淵誼堂”。2、3號樓,由兩個回廊連接的形制相同的樓。兩樓南北排列,均為二層磚混結構建筑,平面各呈“凹”字形。原為山西巡撫衙門穿堂、二堂,民國時期改建為辦公樓,后因抗戰(zhàn)爆發(fā)未能完工,至1943年才竣工。2、3號樓均有地下室,相互連通,解放太原時,閻錫山高級將領孫楚、王靖國、趙世玲等人曾在地下室藏身,后被解放軍俘虜。此處見證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太原的勝利時刻。內署院,古色古香,原為巡撫內宅,又稱“三堂”,供巡撫及家眷居住生活。民國時拆除內署,改建為二層木樓,稱4號樓,辦公之用。1990年,拆除4號樓改建噴泉廣場。如今的內署院,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復建,是兩進院落和東、西偏院布局,完善了山西府衙的建筑規(guī)制。5號樓,為1953年至1954年新建建筑,省政府領導辦公用樓。主體建筑為當時流行的蘇式風格,外立面施水磨石,門窗上設計中國傳統(tǒng)紋式,時代特色顯著。
叁閱盡歲月滄桑
御書樓,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書資料的場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內藏康熙1703年巡行路過山西駐蹕太原時,為時任山西巡撫噶禮及山西文武官員御書御制詩23首、御書唐宋詩詞14首、匾額9塊、對聯(lián)18副。民國時為圖書檔案室,新中國成立后為省政府圖書資料室。如今,依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和出土御書石刻,復建了御書樓及其院落。
自省堂,又稱“梅山會議廳”,于1918年至1919年建造,迄今逾百年。主體為中式結構,內部木質結構,外部西洋式磚石結構,仿卷棚頂,整個建筑中西合璧,渾然一體。會議廳面寬九間,進深八間,上、下層中間七間前檐設廊,四面設拱形門窗。廳內四周遍設圓柱,構成上、下兩層圍廊,大廳可容納500余人?!白允√谩庇尚焓啦}寫,后檐懸有“可以棲遲”橫匾,是傅山先生親書,源自《詩經·陳風·衡門》中“衡門之下,可以棲遲?!?925年,閻錫山曾在此設宴招待蔣夢麟、蔡元培、胡適、周作人、徐志摩、陶行知等中華教育改進社第四屆年會代表。1934年,蔣介石第一次來訪太原,閻錫山在此堂召開各界歡迎會,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作演說。1937年,周恩來曾與閻錫山多次在此洽談聯(lián)合抗日事宜。梅山原為煤山,是明代巡撫都察院堆煤的地方,清代沿用。清光緒八年(1882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此堆土筑成假山。閻錫山任督軍時,改“煤山”為“進山”,意為改進山西,使山西進步,并修建鐘樓。鐘樓為西式四層建筑,始建于1918年至1919年,在解放太原時被毀。1952年,改“進山”為“梅山”,原地重建鐘樓,仿哥特式尖塔,鐘樓頂部有五角星,聳立云霄,每到整點報時,響徹全城,是太原的重要地標。梅山東側建有碑廊,存清代御碑兩通及山西巡撫提督題名碑等碑刻。整個梅山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站在鐘樓上,晉商博物院景色盡收眼底。
肆一覽晉商傳奇
東路建筑,以東花園和勤遠樓為主體。
東花園,原為山西巡撫衙門內花園,因在撫院之東,前清時稱東花園,是達官貴人休息游玩的場所。民國時期,閻錫山改為私人宅院,又稱閻公館。除了閻錫山及其家眷、秘書、侍從外,一般官吏不準隨便出入。
東花園由中和齋、內北廳、南廳、東偏院以及連通各院的長廊等組成,整體建筑坐北朝南,許多重要接待和宴請設在東花園。東花園正北,有坐北朝南的九間廳堂,稱內北廳,亦稱九間房,原為巡撫衙門東花廳,是閻錫山辦公起居的地方。
勤遠樓,民國時期由閻錫山父親督造興建,為二層樓閣式建筑,用以接待外賓,日偽時期是偽山西省行政研究館辦公場所,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漏雨嚴重被拆除。如今,依據(jù)歷史影像復建勤遠樓,完善了東路格局。
西路,以西花園為主體構成,原為巡撫衙門西花園,后不存,今重新恢復,設有仿唐、仿宋、仿元、仿明、仿清五組建筑和園林景觀,雄渾大氣中透出溫婉細膩。園林以聽雨軒為主體,亭池廊橋,綠植密布,曲徑通幽,是游人休憩之處。
駐足院內,如入時光隧道,穿梭于世紀風云,天地茫茫,古今悠悠。晉商博物院,從府衙建筑格局中新生而出,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與晉商精神挖掘傳承有機結合,盡展五百年晉商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