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今日聚焦

扶貧戰(zhàn)線的“巾幗英雄” 記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侯愛榮

來源:太原晚報 作者:記者 侯慧琴 文/攝 2021年03月09日 06:59

  “要不是侯主任給我們聯系扶貧小額貸款,村里哪兒能發(fā)展到現在的種植規(guī)模呢!”3月5日,陽曲縣西黃水村委主任劉寶榮對記者說。45歲的侯愛榮是陽曲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10年來堅持推進全縣產業(yè)扶貧,實施貧困戶易地搬遷,開展教育脫貧,為貧困戶解憂助力……“扶貧”早已成為她工作生活中的關鍵詞。

  一個關鍵的決定

  店子底村村民孔雙喜家里種著10畝地、3畝蘋果樹、一個蔬菜大棚,還經營著一個農家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誰能想到,幾年前,他還是貧困戶,這樣的日子想都不敢想。

  店子底村遠離縣城,村集體基本沒有經濟收入,村民種植的農作物,需要用驢車跑一兩個小時拉到縣城去賣……2016年,侯愛榮眼前的店子底村,就是這樣一番景象。

  實地調研后,侯愛榮認為,店子底村是解放太原時的重要支前老區(qū),生態(tài)好、民風淳,群眾對黨的感情深厚,可以充分挖掘“紅色歷史”,發(fā)展游支前村、觀支前館、走支前路、上支前課、吃支前飯、體支前情為主題的支前系列游,以此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侯愛榮與村干部制定了“宜居、宜游、宜業(yè)”的脫貧規(guī)劃,在幫扶單位幫助下,建成全省首家村級“支前紀念館”。隨后,在縣扶貧辦幫助下,該村建起紅色講堂,柏油路、通訊、水、電、停車場、支前小院、支前客棧、支前餐廳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如今,該村年接待人數已超過5萬人次,成為我市的一張“紅色名片”。

  與此同時,該村建成拱棚和暖棚,扶持貧困戶種植。種植有了規(guī)模,游客主動上門采購,村民不再為賣農產品犯愁。不光店子底村,陽曲縣的每個貧困村都依據當地特色,發(fā)展起相應產業(yè)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口袋鼓了,腰桿硬了,底氣也足了。

  一戶村民的心聲

  “我能住上新房,那要感謝侯主任!”51歲的侯林香告別寄人籬下的生活,住進了亮堂堂的新樓房,生活方便多了。

  侯林香的愛人去世后,她一個人帶著3個孩子艱辛討生活。兒子患病后,為籌措醫(yī)藥費,她把自家院子抵給別人。多年來,她帶著孩子們到處打零工,只要管住的活兒,再苦再累她都干。2017年,聽說縣里開始組織易地扶貧搬遷,侯林香找到侯愛榮求助。得知她家的情況,侯愛榮協調鄉(xiāng)鎮(zhèn)、村委核實情況,并考慮到她的女兒正在縣城上學,幫助她在縣城安置了新房。事后,侯愛榮又上門慰問,時不時關心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為了幫助貧困戶“挪窮窩”,全縣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陽曲縣共建成11個集中安置點,共搬遷1152戶貧困戶。易地搬遷后,又在各安置點因地制宜發(fā)展中藥材基地500畝、千頭豬場3個、百頭牛場6個、大棚60畝……幫助120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一顆扶貧的初心

  3月5日,在辦公室接受采訪的間隙,侯愛榮還“抽空”安排工作,風格爽利、思維敏捷。

  其實,侯愛榮是個熱愛生活的女人,但自從投身扶貧工作,10年來,她的生活和工作已經“融為一體”了。每天加班是常態(tài),回了家還在想著扶貧政策的落實,扶貧產業(yè)化的發(fā)展,扶貧項目的規(guī)劃……2016年到2019年,是女兒上高中的3年,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陪伴,但那時處于扶貧攻堅關鍵時期,侯愛榮分身乏術,照顧女兒的責任落在丈夫肩上。懂事兒的女兒沒有怨言,默默支持母親的事業(yè)。

  最終,女兒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大學,而侯愛榮也交出一份滿意的扶貧答卷:截至2020年底,全縣41個貧困村全部“脫帽”,7739戶1826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此外,陽曲縣在全省首批摘去貧困帽,2016年以來,在全省脫貧成效考核中連續(xù)5年位列第一方陣。侯愛榮和全縣扶貧干部,探索出了一條“特色扶貧產業(yè)引領一批、生態(tài)扶貧拉動一批、光伏收益覆蓋一批、扶貧小額信貸扶持一批、全域旅游帶動一批”的具有陽曲特色的脫貧共建之路,高質量地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多年來,侯愛榮先后榮獲“全省扶貧系統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巾幗建功標兵”“太原市特級勞模”,此次,她又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榮譽是對工作的肯定,侯愛榮說,這份榮譽背后,其實是全縣扶貧工作人員的心血和付出。

  扶貧人,你們辛苦了!

(責編: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