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旅游

迎接開放、共享、真實體驗的國家文化公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齊欣 2021年05月17日 10:09

  如何理解公園與保護區(qū)的不同?

  公園是保護的延伸,是價值闡釋的平臺。文化公園的獨特之處,在于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資源的社會化應用水平。

  國家文化公園常常建立在巨型文化遺產、大遺址的廣闊空間內。以大運河為例,其南北跨越了10個緯度,全線涉及8個省市。如今,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延伸到沿岸最基層的村鎮(zhèn)。局部與整體之間,保護與體驗之間,需要“骨骼”與框架。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指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xiàn)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這意味著,國家文化公園應具有開放、共享的格局;社會公眾可以進行真實、完整的價值體驗。

  以申遺為起點,大運河文化遺產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征:具有鮮明的公共資源特點,帶有開放的熱情、磅礴的氣度并提供廣闊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這就促使各地的規(guī)劃者,不僅要闡釋好自己局部的文化要素,還要“瞻前顧后”形成串聯(lián)統(tǒng)一的文化氛圍;既要建設好“點”,更要有意識地規(guī)劃好“線”——國家文化公園中的體驗,意味著長時間、長距離的反復“丈量”。“丈量”非??少F,展現(xiàn)著文字難以比擬的可信力量。對沿線各地的每個運河文化公園來說,不能只想贏在“點”上,否則就有可能輸在“線”下。

  具體來說,如果把國家文化公園視為一個宏大的世遺文化傳播平臺,要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應包含兩個基礎性闡釋要素:“博物館”方法和“遺產小道”方法。前者以“點”的形式闡釋價值;后者通過串聯(lián),保持文化遺產空間的整體與統(tǒng)一。

(責編: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