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綜合新聞

中秋節(jié)

來源:人民網(wǎng) 2019年09月12日 09:27

  中秋節(jié),又稱仲秋節(jié)、月夕、秋節(jié)八月節(jié)、拜月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我國乃至整個漢文化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陰歷八月十五,人們紛紛團聚一堂,聚會賞月,慶祝豐收,祈福美滿。

  節(jié)日起源與發(fā)展

  關于中秋起源的說法較多,比如帝王祭祀、慶祝豐收。

  古代帝王被神化成為天界在人間的秩序維護者,肩負著溝通天地的重任,必須對人間的風調(diào)雨順和社會安定負責,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傳統(tǒng)。《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至少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如今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場所,而月壇就是祭祀月亮的地方。

  另一說法與慶祝豐收有關?!扒铩弊值慕忉尀椋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種農(nóng)作物陸續(xù)成熟的時節(jié),農(nóng)民為了表達喜悅,選擇在八月十五慶祝豐收,同時全家團圓,共享天倫,并祈禱來年風調(diào)雨順。

  而據(jù)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時,節(jié)日內(nèi)涵逐漸豐富,異彩紛呈,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習俗活動

  祭月。祭月最初是在秋分進行,但由于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太陽歷,而不是月歷,因此秋分雖在中秋前后,但并非每次秋分之夜都有圓月,后來人們就根據(jù)月亮運行規(guī)律,將祭月活動由“秋分”調(diào)至陰歷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jié)月圓之夜。現(xiàn)在我國各地、部分民族都有祭祀月亮的習俗。

  賞月、吃月餅。因為中秋之夜月亮又圓又亮,全家團聚之時,正是秋夜賞月的好時機。祭月之后賞月再合適不過,全家圍坐一起,擺上各種豐收的瓜果和各式月餅,邊話團圓邊慢慢享用。同時中秋正值丹桂飄香之際,人們也可于庭院中賞桂花、喝桂花酒,別是一番滋味。

  觀潮。地球潮汐的產(chǎn)生與月亮有關,我國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種關系,《山海經(jīng)》中便已提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牛頓的萬有引力證明潮汐現(xiàn)象是太陽、月亮,其中主要以月亮與地球之間的引力造成。中秋前后,受到月亮、太陽與地球之間引力的疊加影響,潮汐壯觀。因此從古代開始,我國江浙一帶就有觀潮的習俗,尤其是錢塘江觀潮到如今也依舊盛行。

  玩燈、猜字謎。中秋月夜,人們會掛上各式花燈和燈籠,作為節(jié)日裝飾之用。同時,人們也可以將各種字謎和謎語寫于花燈之上,比試猜字謎,不僅是展示才華的時候,年輕男女也可以此加強交流。

  我國各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中秋習俗

  不僅漢族,我國各民族都有過中秋的傳統(tǒng)。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性格豪邁,因此中秋之夜蒙古族有馳媽逐月的習俗,朝著月亮升降的方向,一路向西;西藏部分地區(qū)的藏族則有沿河順水“尋月”的習俗;赫哲族有祭月的習俗;云南的德昂族、彝族等民族則有“跳月”的習俗,月亮之下人們載歌載舞,歡喜異常。年輕男女也趁著嫵媚的月光相互交流。

  不僅我國,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會歡慶中秋。朝鮮半島將中秋稱作“秋夕”,人們紛紛回鄉(xiāng)團聚,相互贈送禮物,祭祀祖先、掃墓。其中韓國又將中秋稱為“韓國感恩節(jié)”;日本將中秋稱為“十五夜”,要吃“月見團子”,呈列各類收獲的作物;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華人也會賞月、舞獅、吃月餅。

(責編:關閉登錄 - 張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