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太原日報報業(yè)集團) >> 旅游

汾河入境橫貫霍州皇室后裔古宅稱奇

來源:山西青年報 作者:田璐 2021年01月24日 17:18

  在忻州市寧武縣東寨鎮(zhèn)的管涔樓子山腳下,有一處水母洞,洞內的泉水就是汾河水的源頭。汾河水從源頭一路向南,流經山西的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運城等各市縣。一泓清水,碧波長流,汾河在晉中王莊進入臨汾霍州境內,南流有郭莊泉水匯入,朱家大院、千佛崖、霍州署等名勝古跡散落在汾河霍州流域,令人神往。而沿岸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治理,讓三晉兒女的母親河容貌更加美麗。

   建設濕地休閑空間

  霍州境內東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汾河從西北切割韓信嶺入境,流經市境西部,太岳山主峰和汾河橫貫其中。

  霍州境內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條,汾河是境內最大河流。這里擁有山西省第二大泉源——郭莊泉,沿東部霍山山峪還有上百條山間小溪流出。

  數十萬年前,霍州境內已有古人居住,屬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文化,在汾河東岸的永合村、紅崖堡村一帶有考古發(fā)現。

  為了讓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霍州于2017年啟動汾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工程。據了解,汾河上游段將實施水生態(tài)處理工程,建設淺流濕地、表流濕地;汾河城區(qū)段實施城市生態(tài)景觀工程,建設城市駁岸空間、濕地生態(tài)空間、郊野休閑空間、濱水開放綠地等;南澗河分區(qū)段實施陽光草坪空間、節(jié)點休閑空間、親水棧道空間、生態(tài)涵養(yǎng)空間等工程,建設景觀園路、懸挑木平臺、親水平臺、休閑棧道、濕地種植、叢林游樂場等;北澗河分區(qū)段實施堤防建設、河道疏浚工程;竹河分區(qū)段實施生態(tài)濕地建設工程。

  霍州努力做好這篇“水”文章,打造汾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亮點,讓汾河再現“山青水秀、河暢岸綠”的秀美風光。

  明太祖后裔華居

  汾河沿岸,水草豐茂。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霍州汾河流域吸引了成百上千的野鴨、白鷺、大雁、灰鸛等飛禽候鳥群集群憩。它們或在蘆葦覓食追逐,或在水邊嬉戲徜徉,或在低空翩翩起舞,或在藍天展翅翱翔,在享受原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成了這片濕地新的主人,為美麗汾河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汾河流域腹地,有一座古老的大院,堪稱民間建筑奇觀,這就是位于霍州城北許村的朱家大院。大院依山勢而建,大小建筑240余間,布局錯落有致,雕刻巧奪天工,椽檁油漆經百年色彩依舊絢爛,地下通道更是經歷數代仍神秘無窮。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被封為代王后,其第八子朱現改封霍王,也就是霍州朱家始祖。之后的覆王朱遜十三代孫朱連科,于清朝年間在河南、陜西經商,成為當地首富。清朝道光初年,將近暮年的朱連科,開始營建許村朱家大院。后來,他的長子秀倫、次子秀珍又用5年時間,建成了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主體建筑分為上、中、下三層,各層均有大門出入,層與層內設臺階樓道通連。各層主體建筑都是坐西朝東靠山磚窯,外設抱廈回廊。抱廈均為4根檐柱,闌額或浮雕花草鳥獸,或懸雕人物形象。各院窗欞圖案以傳統民間喜宴“四盤子一鍋子”為主調,卻又富于變化,不相雷同。南房為朱家小姐繡樓,東端一間向南開一個六角形天窗,位置在中院大門的頂上。

  更奇特的是,中院主體中窯內有暗道,據說直通村外山上。歷經數代,朱家大院地下建筑神秘莫測,至今無人敢探。

  朱家大院的爐灶煙道設計獨具特點。主體大院爐灶有70余個,統一從最高處冒煙。各爐灶同時生火,既互不影響,又不會因下院煙霧迷漫中、上院。

  現存唯一古代州級衙門

  霍州市境內名勝古跡有千佛崖、州署大堂、雁塔、鼓樓?;糁菔形奈锫糜尉皡^(qū)以霍州署為中心,成輻射狀遍及全市境內。霍州署位于霍州市東大街北側,以中國現存唯一古代州級衙門博物館對外開放,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古建筑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無論其位置選擇、建筑規(guī)模,還是整體布局、形制設計,均為全國現存同類衙署之冠,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

  霍州署相傳曾為隋朝中郎將宋老生的幕府,又為唐朝尉遲恭的帥府行轅。以中部軸線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由南至北現存建筑分別有譙樓、丹墀、儀門、甬道、戒石亭、月臺、大堂、科房等。

  霍州署內的主體建筑大堂是元代建筑,被中國古建筑研究專家梁思成稱為“滑稽絕倫的建筑獨例”。梁思成認為,大堂建筑一奇在面闊三間,心間闊而捎間稍狹,四柱之上以極小的闌額相聯,其上都托著一整根極大的普柏枋,將中國建筑傳統的構材權衡完全顛倒。

  霍州署與故宮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河南內鄉(xiāng)縣衙構成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古代官文化系列,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與保護價值。

  千余石佛無一雷同

  在汾河水畔,霍州城南的郭莊村西,有一串石雕造像,被稱為千佛崖。摩崖造像經唐、宋、元、明歷代精雕細刻而成,大小石佛1000余尊。

  從現存石刻造像來看,暴露的石面雕刻面積南北長10余米,崖高約8米,向南延伸約20米。從千佛崖雕刻的時間和藝術上看,唐代是石刻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題記歷史說明它從崇佛祀佛的唐代開始雕鑿,后又歷經漫漫700年的續(xù)刻,不知經過了多少民間雕刻藝術家的鬼斧神工才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規(guī)模。然而,如今的石刻卻因地震、修筑鐵路公路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大佛頭部震裂、臂部斷殘。據實地勘察,其下部還有約7米左右的摩崖造像被約8米寬的積土掩埋,有待進一步開發(fā)保護。

  石佛中,最大一尊大佛高8米,為唐朝時期雕刻,其造形端莊豐潤、線條清晰,充分體現了唐代追求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另有千手千眼觀音像,高為2米;其余小佛多為三軀一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也有單佛一龕者,僅120平方米就保存了65尊石佛。這些佛像或坐或立,神態(tài)或慈祥或虔誠,無一雷同。千佛崖造像藝術有著明顯的民俗化趨勢,以形寫神,神形兼?zhèn)?。既富于寫實又兼收并蓄了民間藝術中想象豐富、生動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民間佛教造像藝術的獨創(chuàng)精神和我國古代歷代雕刻藝術在吸取外來文化時表現出的藝術民族化的獨特風格??傊Х鹧率淌钦滟F的古代文化藝術杰作。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