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金融平臺完成注冊后,廣州大四學生林一然順利地“獲得”了一筆錢。即便平時只用來買化妝品,花費不多且“基本能夠按時還款”。
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她也可能隨時陷入不良校園貸的危機中。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fā)展,市面上出現了眾多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網上校園借貸平臺。但平臺的野蠻生長帶來的裸貸、收費混亂、暴力催收等亂象,使得校園貸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yè)務為重點,加強消費貸款業(yè)務監(jiān)管,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向大學生發(fā)放互聯網消費貸,遏制精準“收割”大學生。
校園貸花樣百出,精準“收割”大學生
2014年后,校園貸逐漸在市面上出現。隨著分期消費和提前消費逐漸被大眾所接受,校園貸平臺出現爆發(fā)式增長。
2016年,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一名在校大學生以多名同學名義,在校園網絡金融平臺借款數十萬元賭球,最終無力償還,跳樓自殺。
2016年和2017年,原銀監(jiān)會、教育部等部門兩次聯合發(fā)文,針對網貸機構開展的校園貸業(yè)務進行規(guī)范治理,不良校園貸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驅動,仍有不少機構頂風作案、違規(guī)操作。
記者調查發(fā)現,校園貸并未消失,改頭換面以“校園白條”“分期付款”“打借條”的形式出現,并在年輕人常使用的視頻和音樂平臺、美顏相機等應用中,也有它們的身影。
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介紹,近期,部分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虛假、誘導性宣傳,發(fā)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導大學生在互聯網購物平臺上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
校園貸的陷阱,為何總是針對大學生?
中國政法大學助理教授任啟明認為有兩大原因:一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部分學生在教育培訓、個人消費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聯網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臺;二是學生受到超前消費的影響,本身沒有收入來源,風險防范意識弱。這種互聯網化的貸款產品具有一定誘導性,大學生對其沒有抵抗力。
隨著對市場上名目繁多的校園貸的監(jiān)管升級。截至目前,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等貸款平臺,因為小貸屬性,向大學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
“超前消費”讓大學生背上“青春貸”
有多少大學生是校園貸潛在客戶?他們貸款需求和用途是什么?
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曾對大學生消費觀進行了研究,“超前消費”是大部分大學生墜入校園貸陷阱的主要原因。麥可思的數據顯示,當計劃購買的物品超出預算較多時,68.3%的大學生會判斷家庭和個人接受程度決定是否購買,24.8%的人會直接放棄消費。6.9%的人表示不管價格多少一定想辦法購買。
在這個6.9%的受訪者中,有近四成的大學生表示會采取超前消費的形式,采用購物平臺發(fā)起的分期付款或者貸款。
校園貸一度火熱,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放貸機構心懷不軌。
此前,記者曾給某校園貸客服撥打電話咨詢。客服人員告訴記者,“任何在校大學生都可申請貸款”,本科生的借貸額度為1000~50000元,具體可借金額還需提交申請后由系統(tǒng)根據個人還款能力判定,每個月利息為0.99%。此外,她還強調,“除逾期之外,學生不需要承擔其他風險”。
“一些網貸平臺在宣傳時只顯示分期手續(xù)費,制造看上去很劃算的假象。但事實上,這種看似低的月度還款對應的是高年化利率,可能已經超過36%這一年化利率的監(jiān)管紅線?!睂ν饨洕Q易大學副教授宮迪提醒。
3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公告稱,為維護貸款市場競爭秩序,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所有貸款產品均應明示貸款年化利率。這樣透明化的要求,將有助于消費者看清風險。但是校園貸的陷阱,更為隱蔽。
曾有媒體發(fā)現,借款人在某校園貸平臺借款1萬元,并約定一個月內還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高達3500元。在向平臺繳納20%的押金和15%的中介費后,其借款1萬元到手時只有6500元。如果逾期,還將產生高額管理費。
“為了規(guī)避監(jiān)管和欺騙大學生,一些校園貸等平臺還會以管理費、信息審核費、手續(xù)費等繁雜的費用項目為由,從借款人的借款金額中扣除大量的費用,實際到賬的借款數額遠低于初始借款金額?!睂m迪透露。
《通知》還明確要求,小額貸款公司要加強貸款客戶身份的實質性核驗,不得將大學生設定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目標客戶群體,不得針對大學生群體精準營銷,不得向大學生發(fā)放互聯網消費貸款。
如何界定借款人的學生身份?如何具體地進行“實質性”審查?目前這些細則并未出臺。任啟明認為,所謂實質性審查主要是對借貸主體身份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這就需要小額貸款公司掌握社會成員身份信息的數據,但是無疑這是成本很高并且存在數據安全隱患的,不過“如果和以往一樣,由借款人本人提交個人信息,則依然可能只是形式審核,實際效果仍未可知”。
疏堵結合,正視大學生合理消費需求
在某知名網站看到了“無抵押,秒到賬”的校園貸廣告,讓北京某高校大學生韓凡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注冊完成后,順利貸款6000元,她用這筆錢報了一個英語培訓班。
兩個月后,由于還款超出了個人承受范圍,且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她和校園貸平臺發(fā)生了摩擦。最終,不得不找到輔導員出面處理爭端。
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此前發(fā)布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在3000余名被調查的18歲至29歲人群中,信貸產品滲透率為86.6%,使用互聯網分期消費產品的比例達61%。
事實上,優(yōu)化校園金融環(huán)境是滿足大學生合理消費貸款需求的必要措施。想讓不良校園貸“剎車”,既要“堵”,也要“疏”。
在郭鵬看來,“各高校要正視大學生合理信貸需求,主動對接銀行機構,配合商業(yè)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完善手續(xù)便捷、利率合理、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培訓、必要消費等金融產品,滿足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等需求”。
“不斷完善幫扶救助工作機制,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生活費等保障性需求,解決學生的臨時性、緊急性資金需求?!惫i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目的。
相比于正規(guī)貸款機構繁雜的貸款手續(xù)和較高的征信要求而言,校園貸極低的門檻對于那些信貸需求被忽略的邊緣人群,吸引力不言而喻。
“目前,除了助學貸款以外,由正規(guī)銀行提供的,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金融服務少之又少?!痹趯m迪看來,可以把大學生群體納入普惠性金融的服務對象,由政府采取貼息等政策,一部分緩解大學生合理的資金需求。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李君提交建議,呼吁加大網絡貸款監(jiān)管整治力度,同時禁止給在校學生辦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關超前消費的金融服務。
對此,任啟明有不同看法,“完全堵住大學生使用信用卡,不是明智之舉”。他建議,“大學生申請信用卡,實際上就是在申請循環(huán)額度的信用貸款。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和其他身份的同年齡段的人員相比,缺少的是固定的工作收入。因此,可以大學生申領信用卡時,提交父母等監(jiān)護人作為保證人的保證同意函。一方面可以實現用正規(guī)金融機構提供的信用卡驅逐非法放貸機構提供的黑產品,緩解學生的臨時性資金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父母等監(jiān)護人作為保證人,也有助于避免大學生在上學期間過度超前消費,陷入債務陷阱。同時,也可以讓大學生提前熟悉并進行個人財務的規(guī)劃和管理”。
目前,一些大學生普遍缺乏理財能力和風險意識。在宮迪看來,“學校要適當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切實提高學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識,把防范校園貸等金融風險知識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同時,高校輔導員也應承擔起相應的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