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今日聚焦

環(huán)境逐日變好 文明蔚然成風 我市處處綻放“文明花”

來源:太原晚報 作者: 李濤 2023年12月08日 07:48

  在小區(qū),老人牽著孩童走過,把垃圾分類投放到垃圾桶中;在街頭,行人站在斑馬線前,耐心等候綠燈;在餐廳,顧客適量點餐,臨走不忘將沒吃完的菜肴打包;在交通場站,人們有序排隊,自覺守好文明“一米線”……創(chuàng)城帶來的變化,不止一點點。環(huán)境逐日變好,市民素質(zhì)也顯著提升。你我身邊,文明已蔚然成風。

  路上風景

  7時許,正值早高峰,街頭的行人、車輛穿行有序,電動自行車駕駛?cè)伺宕鞯母魇礁鳂宇^盔,形成一道美麗的安全風景線。

  市民朱霞騎電動自行車送女兒上學,時間有點緊,偏偏路上總遇到紅燈。她耐著性子等在路口。瞥了一眼周圍,不少人也挺急,不停地看表。不過,卻沒有非機動車或行人闖紅燈。女兒在后座寬慰:“媽媽,別急,老師常說‘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甭牭胶⒆拥囊环?,她扭頭會心一笑。

  旁邊的人行便道上,市民陳先生也在等候信號燈變綠。他步行上班,雖然每天走相同的路線,卻感覺到了變化。他告訴記者:“以前過路口,總有人‘抱團’闖紅燈,可這兩年你再看,闖紅燈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這個時間點,地鐵2號線開化寺街站的候車大廳,同樣站滿了人。自從有了地鐵,市民胡佳習慣了這種綠色出行方式,只需聽幾首歌的時間,就能到達單位附近?!俺丝湍?,列車即將進站……”車快來了,大廳里響起廣播提示。此時,人們往前靠了靠,卻自覺在“一米線”外止步,有序候車。

  隨著市民素質(zhì)的提升,類似的文明現(xiàn)象比比皆是,成了每天出行路上的最美“風景”。

  習慣改變

  午時,市民劉女士和同事走進銅鑼灣商圈的一家飯店。她早上出門急,沒吃早飯,此時胃口大開。

  “我們點兩份大碗面,還要一盤過油肉。”“恐怕吃不了,建議您點小碗。后續(xù)不夠,還可以再點。”點完餐,服務(wù)員見都是女顧客,善意提醒了一句。很快,兩碗面被端上桌。劉女士笑著說:“提醒很及時,店里的面分量很足,要是點大份肯定浪費了。”

  席間,她恰好看到旁邊桌發(fā)生的一幕:一男一女在等餐,男子掏出煙,剛要點燃,女子指了指桌角的禁煙標識。這名男子立即會意,把煙放回衣袋。此時,她特意環(huán)顧四周,地上很干凈,沒有煙蒂,也沒人吸煙。她感覺這樣挺好,飯菜似乎也格外香。

  吃完,還剩下半盤菜。這時,服務(wù)員送來打包袋,劉女士很自然地把剩菜打包,“浪費了才可惜,沒吃完帶走不丟人!”她說,以前這樣做,感覺臉上“抹不開”,現(xiàn)在“吃不完打包”已成身邊人的共識。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不文明的“老習慣”,正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著改變。

  融入生活

  晚上7時,在西礦街社區(qū)的中鐵十二局機關(guān)小區(qū),吃過晚飯,73歲的胡興華出門去丟垃圾。他手里拎著兩個袋子,分別裝了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

  起初,胡大爺家的垃圾都是混裝在一個袋子里。院里擺了分類垃圾桶,但他和很多人一樣,不太習慣。后來,在社區(qū)的呼吁下,他加入志愿者行列,常常守在垃圾桶旁,引導其他居民分類投放。逐漸,很多人把分類投放當成了“分內(nèi)事”,就像一日三餐,早就習以為常。

  丟掉垃圾后,老人在院里散步,有人沖他打招呼。住在同一個單元的鄰居正在遛狗。對方一手緊握牽引繩,一手拿著垃圾袋和衛(wèi)生紙,跟著小狗時走時停。胡大爺這才發(fā)覺,大家養(yǎng)狗規(guī)矩多了,遛狗都有繩,碰到路人,遠遠就會牽好狗。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自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市民的文明素養(yǎng)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了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身體力行參與到創(chuàng)城行動中,為文明太原增光添彩、注入活力。如今,一種內(nèi)在的文明“默契”,正在方方面面表現(xiàn)出來。

(責編: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