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齲齒、牙周炎等口腔健康問題,都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的風險。在此,筆者總結了一些常見牙齒疾病的防治方法,分享給大家。
齲病
齲病俗稱蛀牙,初期表現(xiàn)為牙齒表面出現(xiàn)白色或黃褐色斑點,并無不適。隨著疾病發(fā)展,可能會對冷、熱、酸、甜等刺激產生敏感,主要表現(xiàn)為一過性疼痛,此時通過充填治療(補牙),可以緩解癥狀。但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形成深大齲洞,甚至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病癥。
齲病是細菌、口腔環(huán)境、宿主及時間4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簡單來講就是在適宜的條件下,致病菌利用糖代謝產生的有機酸造成不潔牙面的牙釉質脫礦(牙釉質表面的鈣磷溶解流失,使牙齒的色澤發(fā)生改變,發(fā)黃或出現(xiàn)白斑),從而逐步導致齲病發(fā)生。因此,日常預防齲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減少高糖食物的攝入和良好的口腔清潔。建議大家平時少吃高糖食物,少喝碳酸飲料,多吃蔬菜水果。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齲病的發(fā)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菌斑形成到牙質脫礦,再到齲洞,需要一定的時間。大多數(shù)人每日刷牙兩次,是能夠預防齲齒的。刷牙時要清潔徹底。建議每次刷牙時間為3~5分鐘;選擇中軟毛牙刷、使用含氟牙膏,并采用正確的刷牙技巧。刷牙時,刷毛應與牙面呈45度角,并且朝向牙齦方向,然后采用小幅水平顫動的方式清潔牙齒表面和縫隙,同時不要忽視對舌面的清潔。
牙外傷
牙外傷指牙齒受到急性劇烈創(chuàng)傷(如打擊傷、撞擊傷),引起的牙體硬組織、牙髓組織和牙周支持組織的損傷。常見的牙外傷包括牙齒松動、脫落、斷裂或移位等。
牙齒不具備再生和修復能力,一旦發(fā)生缺損就無法恢復。因此,發(fā)生牙外傷后,應及時進行治療。若牙齒完全脫位(牙齒脫出牙槽窩,僅有很少軟組織相連或完全脫離,但還在口腔),應立即將牙齒恢復至牙槽窩中。若牙齒已經(jīng)脫出體外,應立即撿起。撿起時手捏牙冠部位,盡量不要觸碰牙根,避免污染牙根表面。然后用冷的生理鹽水或純牛奶沖洗干凈,勿用毛刷洗刷。沖洗干凈的牙齒,應盡快放回原位。不能置于原位時,可將脫落的牙齒放置在牛奶或生理鹽水中保存,并盡快(30分鐘內)到醫(yī)院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若無上述條件,也可將脫落的牙齒含在舌下保存。注意不要強行壓入,防止造成二次損傷。斷裂牙齒的保存方法和脫位牙齒一樣。發(fā)生牙齒斷裂時,也要及早就診,進行專業(yè)治療。發(fā)生牙外傷的24小時內,可以局部冷敷,以減輕疼痛癥狀;4~8周避免患牙咀嚼食物,同時注意保持口腔衛(wèi)生。
此外,不正確的刷牙方法、嗜酸偏硬的飲食習慣、夜磨牙等,可能會導致楔狀缺損、牙齒過度磨損,甚至造成牙齒隱裂。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刷牙方法、改善飲食習慣。經(jīng)常夜磨牙的人群,可使用夜磨牙保護墊。
牙齦炎和牙周炎
牙齦炎和牙周炎都可能有牙齦出血、紅腫、疼痛、口臭等癥狀,但二者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牙齦炎病損局限于牙齦組織,牙齒不會松動,治療后恢復效果較好。而牙周炎包括整個牙周組織的炎癥,可能導致牙齒移位和松動,甚至可能引發(fā)冠心病等疾病。
不良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和局部刺激,是導致牙齦炎、牙周炎的重要因素。預防牙齦炎和牙周炎,大家平時可注意以下3點: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飯后漱口、早晚刷牙、重視牙間清潔。少吸煙或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會增加牙齦疾病、牙周炎和口腔癌的患病風險,還會導致牙齒著色、口臭、牙齒過早脫落、味覺和嗅覺喪失等。養(yǎng)成定期潔牙的習慣。潔牙是一種常見的口腔清潔方法,可以去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牙結石和色素沉積物。建議大家每年去醫(yī)院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定期清潔牙齒。如有牙齒不齊,日常難以清潔的情況,需要到口腔正畸科進行矯正治療。女性備孕時,應該及時治療原有的慢性牙齦炎。整個妊娠期都要通過正確刷牙等方式,嚴格控制牙菌斑,減少妊娠期牙齦炎發(fā)生的可能。(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