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水果披薩、一杯奶茶,中午時分,市民劉女士在線上點了午餐。在結(jié)賬前,外賣平臺上有一個“無需餐具”的選項,由于家里就有餐具,她毫不猶豫地將其勾選。半小時后,外賣員送餐上門,袋子里果然沒有附帶一次性餐具。連日來,記者采訪得知,隨著厲行節(jié)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在訂外賣時會選擇“無需餐具”,從而減少筷子、勺子、牙簽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
市民劉女士平時一個人住,一日三餐經(jīng)常點外賣。此前,她每次拿到外賣餐食后,打包袋里除了所點的飯菜,還有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塑料勺、紙巾、牙簽以及一次性手套等。因為是在家里用餐,所以這些商家贈送的餐具幾乎用不上,甚至成了一種“雞肋”。時間久了,她攢下了不少一次性餐具,扔了有點可惜,留著又沒用。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點外賣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一次性餐具,若是每一單都附帶這些“小玩意”,也確實造成了浪費,因為經(jīng)常是沒有用過就隨著餐盒扔掉。由此,不少外賣點餐平臺推出了“無需餐具”的選項,市民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在點餐時自由選擇。
“只要身邊有餐具,我點外賣時肯定要注明‘無需餐具’。”說這話的,是家住后鐵匠巷承裝宿舍的市民李先生。他說,以前沒注意這個小細節(jié),還是上初中的女兒提醒的。一個周日,全家人去公園游玩,中午才回家,來不及做飯就點了外賣。選擇完配送地址、支付方式后,在付款時頁面上彈出“需要餐具”“無需餐具”兩個選項。這時,在一旁的女兒說:“爸爸,咱們不要餐具,家里有。學校老師講過,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就是厲行節(jié)約和環(huán)保的體現(xiàn)。”
除了點外賣“無需餐具”,有很多市民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自覺踐行勤儉節(jié)約。比如,有人把洗菜水和洗衣水存著用來拖地,淘米水則用來澆灌花草。還有人去菜市場盡量自帶環(huán)保購物袋,每天的菜都是吃多少買多少等。這些不經(jīng)意間的“小舉動”,正在成為更多人的習慣,這也折射出市民生活理念的悄然變化。